8月16日晚10時,南京奧體中心東看臺,循著江蘇籍火炬手陳若琳前進的方向,瀏陽象形精品煙花廠董事長周健的目光盯住了位于奧體中心北端的渾天儀。
當陳若琳點火時,周健略顯憔悴的臉變得嚴肅起來;當煙花精準地將南京青奧會主火炬點亮時,周健與坐在身旁的青奧會焰火燃放組組長潘功配相視一笑——成功了。
“人生能親自參與一兩次大活動,就難得了。”在熙攘而又有序撤場的人群中,此前擔任過昆明世博會焰火燃放副總指揮、這次擔任南京青奧會焰火燃放總指揮的周健說了這樣一句話。
雖然因還有閉幕式焰火燃放、自評只完成了65%的任務,但從周健語氣和神態中可以看出,在倒計時、宣布開幕、點燃主火炬等重要時段內出彩的燃放,已讓其緊繃的心輕松了不少。
結識青奧三年,“放與不放”異常曲折
煙花博覽會增加導演組“好感”
——現場回放:8月16日晚上8點,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中國奧運夢起源地南京開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性符號,瀏陽花炮如舞臺燈光效果般絢麗綻放在金陵城上空,見證了南京奧運圓夢。
——主創人員說:在周健記憶中,為了這場焰火,公司已準備了3年多時間。但是結緣卻在10多年前。
上世紀90年代末期,因研發出舞臺冷光焰火的周健接到了南京電視臺的一場冷光焰火燃放的訂單,成功的燃放也讓南京市的一位經銷商做了象形煙花在南京的代理,也就是在3年前,這位經銷商告訴了南京青奧會將會燃放焰火的消息。
期間,放與不放的曲折,讓這場焰火的洽談進入了拉鋸期,直到去年才有實質性的進展,包括象形煙花在內的若干企業資料也傳到了南京。
“今年5月底,將經銷商邀請到瀏陽參加中國煙花爆竹安全環保博覽會。”博覽會科技、安全、環保的主題深深吸引了他們,回到南京后,象形煙花的經銷商將理念告訴了青奧會導演組,導演組隨后派人抵瀏對接,“考察了產品等”,瀏陽花炮產業安全環保能力也深深打動了導演組。6月初,青奧會焰火燃放進入合同簽訂期。
10多次推敲編排方案,預演打動高層
文藝取勝,用煙花體現中國特色
——現場回放:當晚,當瀏陽花炮從奧體中心東北廣場升空,金陵紅遍、青春笑臉、金色夢想等畫面相繼呈現,微煙、安全、環保的瀏陽花炮文藝范十足,用小而精的創意演繹了南京地方特色文化元素、青春活力元素、奧運元素以及中國傳統特色文化元素。
——主創人員說:“簽合同時,感覺條件高、壓力大、燃放難度大,當時想放棄。”象形煙花總經理周正江笑著說。
據介紹,在最初的燃放安排中,確定了在4個場地燃放。除了當晚東北廣場的燃放陣地,還有奧體中心內場、主席臺對面的頂棚以及濱江公園等場地,燃放的把控能力難度較大,成本也較大。
難度大、成本高,一度使焰火主創團隊猶豫徘徊:如果是商業行為,要么有利,要么名利雙收,“但近年來花炮形勢低迷,總要有一個點來提振士氣”。出于這樣的考慮,象形煙花、瀏陽創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開始長達兩個月的創意之路。
“場地小、短時間內燃放,不容易操作。”創藝科技負責人黃成介紹,在焰火創意編排的過程中,就選擇了以文藝取勝為方向,用煙花的精華之處體現青奧、南京以及中國的特色元素。
同時,瀏陽邀請安全、質量把控、燃放等領域的專家組成專家督導組,集智對產品和創意編排方案進行了把關和調整,“專家組先后對編排方案進行了10多次推敲”。
在8月12日以及14日的預演中,焰火除了贏得到場的南京市民的陣陣叫好外,也打動了青奧會以及政府高層。14日晚上預演之后,青奧會組委會委托導演組詢問“開幕式焰火的規模是否還能增加”。
“由于到南京后,才得知規模縮減。為了安全起見,多出的產品又運回了瀏陽,這不能不算是個小遺憾。”潘功配介紹,但燃放中無啞彈、無熄彈,創造了國內焰火燃放的記錄。
開幕式采用第三套點火方案
研制點燃主火炬煙花只用了5天
——現場回放:16日晚10時許,南京奧體中心北端,瀏陽花炮從渾天儀上層、下層各自跑了兩圈后,從渾天儀頂端橫跨35米,點亮了南京青奧會主火炬。意大利一家電視臺的記者安東尼奧興奮地鼓起了掌,“這是個很棒的點火創意,視覺效果也很贊。”
——主創人員說:在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焰火燃放中,瀏陽花炮除了先后在開幕式倒計時、宣布開幕、《筑夢》節目表演等時段精彩亮相,也點亮了寓意青春之火的青奧會主火炬。
但這次被開閉幕式總導演陳維亞自評為“形式相對簡單”的點火形式,也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容易。
中新網披露,由于主火炬臺始建于2005年南京十運會,據今已有近10年時間,火炬臺存在著技術老化的現象,一度為青奧會點火試驗帶來了技術性的障礙。
周正江透露,為了使點燃主火炬順利完成,導演組為點燃主火炬先后準備了3套方案,分別是采用各種顏色的火點燃主火炬、采用流星式火團點燃主火炬、采用煙花從渾天儀上發射點燃主火炬。
由于前兩套方案分別需要利用威壓、鋼絲等道具付諸完成,怕在從渾天儀處牽引至主火炬處在時間上有誤差,在反復試驗了多次之后,前兩套方案被棄用。在8月2日,導演組才確定采用第三套點火方案。此時,距離煙花產品、設備啟運只有5天。
“時間緊,跨度有35米,難度大。還能有什么辦法?只有加班加點生產、試驗合適的產品。”周正江笑著說,象形煙花總技術員帶領其他兩位技術員披掛上陣,經過了上百次反復試驗,將在渾天儀上綻放、名為“舞臺之光”、“瞬間舞臺煙花”的產品趕制了出來。